《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8 21:50:35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1

这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众多物体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则要培养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识制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较细致和有秩序的实验过程,来得到更多的信息。

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和交流是为了培养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同学的不同观点。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老师知道同时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的材料展示会,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训练

教学中的疏漏

1、时间不够用:从制定计划到实验探究需要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所以不能压缩,这样后面的汇报和实际应用部分相对的时间就紧了一些。

2、有的学生制定完计划以后并没有完全实施: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容易忘记计划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忘记预测,或忘记2次检测,但大部分的程序还能按计划去完成。

学会倾听和学会评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或是在评价时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了,为此,我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在每次汇报与交流的之前,我都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听别人的优点,找找别人的不足,这样做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老师讲是不行的,我还对倾听好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评他们为倾听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2

《电》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先预测后检测。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而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且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当我问到人体、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时。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机提出:“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100节电池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他们理解了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只是电路检测器中电池电量太小,而家里的220伏电压对人体而言很危险了。

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指导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的注意点时,过于心急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后来学生子啊啊操作中有胳臂小组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进行。

第二、对于我这名新手教师而言课堂掌控灵活度很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

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

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又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学科老师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3

在《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执教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如橡皮、纸、石头、塑料尺、回形针、铁钉、铜钥匙、玻璃、布等材料是否导电没有争议,而对于铅笔芯,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小组认为铅笔芯容易导电,而有的小组认为铅笔芯不容易导电。根据我的经验,铅笔芯是容易导电的,只不过导电能力较弱,于是,我选取了结果不同的两个小组的铅笔芯在展示台上展示给大家看,果然,一组的小灯泡亮了,只不过灯光很微弱,而另一组的小灯泡不亮。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我当时只是说这种情况下课后我们再仔细研究。下课后,我就对这两种铅笔芯进行了比较和观察,发现原来不能使小灯泡亮的铅笔芯外面涂了一层绝缘材料,怪不得小灯泡不亮了。随后我就在想,如果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深入去研究和思考这一意外现象,是不是会更能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呢。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4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同学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掌握同学的发现,激励同学进行科学研究”故此:

第一,教师要善于捕获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同学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发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同学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探究,这样才干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同学感受到自身思维的价值,发生不时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第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同学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身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同学感到的不只是自身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和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缺乏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小朋友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同学的问题,同学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同学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同学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5

通过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精彩的情景导入

本节课,我不像一般的操作那样,以电路复习为切入。而是先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感受电对人们的重要;然后话题一转,通过孩童触电身亡的事件告诫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整个过程精彩而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开启学生思维,诱发他们的思考,对本节课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灵活运用教材

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我先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学掌握规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研究计划,让学生利用教材作为学习资源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然后,再抽出其中一组演示一次,让全体同学共同落实研究计划,这样做可以减少时间,又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又如,尽管教材中要求检测25种物品,但我只选用了15种,而且,我只为学生提供了10种物品,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1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从身边找出可以供检测的东西,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通过检测1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实验结果,找出新的问题,这样做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铺路。

3、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在本课教学中,我把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本节课,处处体现着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个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导入阶段、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外拓展以及作业的布置都体现了这个要求。在这几个环节中,我认为实施得最好的就是课堂上通过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课室安全用电守则》到课外的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安全用电守则》。我通过以点带面,不仅将安全用电知识与学生一起分享,更通过学生这一途径将这一意识带到家庭、社区。这些贴近生活的设计使科学教学贴近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

4、、注重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得

这是我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之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所以我并没有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室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我更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因此,我搜罗了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并在作业中要求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通过网络与科学课进行整合,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操。

5、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细致实验观察的习惯

实验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经。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我给合检测计划,在指导学生检测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序观察、仔细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着力培养学生细心实验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探究的范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实验、观察、搜集证据等活动,查阅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就是科学教师的一种责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好的东西经常做,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好的实验习惯,那么实验中的动作就一定要规范,教师自己要做到熟练、自如,准确地示范给学生看,清晰地讲给学生听,尤其要强调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完美的意思,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技术动作。动作规范本来就是一种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一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更重地加以强调。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