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4 10:19:27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1

最近教学了《圆柱与圆锥》,内容包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并参与实践活动。从教材编写的层面上讲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

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从教学层面上讲,我觉得要注意这么几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理解公式的由来。

2、熟记相关公式和一些常见数据,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注意知识的拓展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2

在评教评学中我所讲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学过的内容,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或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下整个实验过程和发现的结果。在汇报时,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范耀君同学的小组和郝子龙小组发生了争论,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及时抓住这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得出必须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遗憾的是学生动手实验时,占据了较长的时间,以至练习的时间不多,没有达到充分的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控好课堂,使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3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此处隐藏9238个字……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14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由于教具的制作非常麻烦,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圆锥的体积,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容易忘掉乘。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条件掌握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课中,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根据学习体积的经验,先判断四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都能说出圆锥的体积跟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同时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让学生思考,圆锥与学过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接着我又拿出几个不同的圆柱,问:考考你们的眼力,选择哪个来研究这个圆锥的体积比较好?将学生选的圆柱进行验证,发现与圆锥是等底等高,告诉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有些相同条件的,这样实验时可以少走弯路,实验的结果准确些,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理解。这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做,实验探究,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有目的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及信息的归纳。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完全是优化实验过程所产生的效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增强实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课前,我引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实验、参与到探究中去,让他们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遗憾的时,在制作课件时考虑不周全,几个圆锥的相关数据不准确,比例不合适,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学生的判断结果,这些看似细节的环节,却反映了在备课时的粗心大意,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今后要注意,时刻记住:细节决定成功!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1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察引导

让学生观察用卷笔刀削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学生: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削后体积变小了。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联系?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带着问题去看书。

二、巧置陷阱

学生看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让学生分组操作,(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不是等底等高的,有一组的圆柱和圆锥体的容器是等底等高的),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三、柳暗花明

这时正是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我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鼓励学生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四、归纳总结

刚才同学们发现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现在圆锥体体积公式如何推导?学生很容易得出:

v圆锥体=sh÷3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值得我思考和改正的问题:

1、在教学之后感觉到遗憾的是,由于教具有限,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多。

2、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3、对学生的操作关注不够到位。

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上课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更有激情,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会把时间更多的放在钻研教材上,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一改以前教师演示或在教师指令下实验的做法;采取提供学生材料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1)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从熟悉的经典历史故事《曹操称象》中,理解了“大象”转化为“石头”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渗透转化的方法,为新知识作好铺垫和准备。又从刨铅笔直观引入,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培养。实验中的米;最后,习题中又回归生活,延伸了课堂。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动手操作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中,启发学生提问,猜想,动手测量,注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学习过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这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想和方法,更发展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组自我评价意识。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较好的处理了主导和主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