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非浅!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觉得“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该多好啊!”听了他们的感慨,我不知该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觉得幸运还是不幸。我想,作为老师,我是非常希望他们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然而,社会制度和周围的环境却决定了他们生活的疲惫和孤单,这是谁的悲哀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经过前一段学校语文公开课的教学,本人深受启发。现就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一些体会。
一、师生谈话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公开课的教学上,往往是借班教学。师生之间的陌生使得师生的关系显得疏远,势必影响下面语文课的深入开展。为此,很多的教学专家和名师都会通过诙谐幽默的师生谈话,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很好的环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放得更开,后面的课堂上会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但是,师生谈话的话题,最好渗透着本课要学的内容,这样就一举两得了。
二、奇妙的课堂导语,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的第一课时,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语。有的可以故事导入,有的可以美轮美奂的画面导入,有的可以生活实践导入,有的甚至可以一个词导入……不管怎设计导语,一定要简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
三、生字的认识是读通全文的一把金钥匙。
第一课时,重在初读课文,读通全文。要达到这个目标,识字是前提,也是一把金钥匙。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识字的方式很多,可以出示生字词,个别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可以开火车读,再齐读;可以让小老师领读;可以比赛读;可以教师示范读……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易读错的字,进行纠错,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别读错。比如,多音字、前后鼻音字、翘舌音字等。
四、抓住个别重点生字进行画龙点睛地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段教学的重点,应紧抓不放。但第一课时,时间毕竟只有40分钟,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识字的教学,这就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机动灵活地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难写的1-2个生字,重点的指导书写。可先示范,再描红。这样,不仅每课都渗透写字的教学,也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写字能力会不断提高,书写汉字也会越来越认真规范。
五、读通全文,了解大意是第一课时的重要目的。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大意。为此,读通读顺课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学生已识字识词的基础上,将生字新词带入课文读一读,不仅巩固刚识的生字新词,而且再次整体感知了全文。也可以通过分自然段读课文,并随机通过评价及鼓励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读好课文,读通课文。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在设计识字这个环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分类分层识字,从而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全文主要内容;也可通过填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渗透对课文的整体归纳,以便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
六、切入课文细节,挖掘教材,是点睛之所在。
因为在设计第一课时,有的教师将写字的教学大部分放在了学完课文后再进行,这样,就留下了一部分或大量时间,以进一步切入课文细节的教学。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选择了某个方面来教学,以突出教学的难点,做好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有的教师选择了课文开始的部分来教学,以作为下节课教学的引子;甚至有的抓住课文重点,通过层层深入,以读感悟,从而突破重点,体悟情感……
总之,教无定法。第一课时的教学,要从多方面的考虑来设计。诸如,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文本的题材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需求、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都是设计第一课时的重要因素。教师一定要全面考虑,根据实际,恰如其分地选择某种方式,设计出可 ……此处隐藏13543个字……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一第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茅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四、借助网络,辅助升华,拓展自由的深刻内涵
对于开篇就从呼兰河中的祖父谈起,这一点学生在认识上是很有难度的。在走进园子,体会了萧红与祖父的那段感人的亲情之后,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需要,再去了解萧红的家庭、萧红的童年生活及萧红以后的人生经历,学生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在突破这部分难点时,我借助网络媒体,一改以往课前先了解时代背景的学习策略,我制作了“走近萧红”的站,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更生动的学习环境、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通过上查阅资料,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激活学生身心,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扩散阅读中拓展心空,并与作者进行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顺畅的解决以?夏训恪W娓负妥娓傅脑白邮窍艉煨牧橹形ㄒ晃屡的家园。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这样一种探究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文学观、价值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4萧红——一个不幸又幸运的女孩,生命短暂且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苦命女孩却得到了年迈祖父的万般疼爱,这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透射出来的令人感动的一种情怀。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祖孙情,适当地补充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课前,我就让学生搜集关于萧红的资料,由于搜集途径有限,学生的搜集成果非常贫乏。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资料的补充和简单阐述,学生对萧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文章段落颇多,看似凌乱,实则脉络清晰,尤其是对园子的描写很有层次感。学生刚开始接触课文还没有领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所以在分段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有同学说:“文章的第二小节和第十三小节都是描写园子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其实,我非常感谢那位同学,他看上去只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他为我们学习课文,领悟文章内涵打开了一个缺口。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就能完全懂得文章这样安排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找一找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美丽的园子),再找出描写小动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园子)。这样一来,学生对园子就有了最初的印象。接下来,重点学习第二大段(3—12小节),跟着“我”和祖父去看一看祖孙俩干农活、玩耍的情景。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体会出了人物的特点——慈祥的祖父、疼爱下一代的祖父;可爱、淘气、充满好奇心、幼稚的小女孩。透过文字,一个充满生机与自由的园子也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在这个园子里,没有责备,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个年迈祖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怜惜。由此,再引入第13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这个园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仅通过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更是前面“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一切活动,让这个园子不仅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充满了自由,这时候的园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
一开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提问的孩子呢?
为了让“自由”得到更充分地展现,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想一想,说一说:小姑娘睡醒后,又会闹出什么好玩的事?从课堂内的自由到课堂外的自由,从感性的文字的自由到抽象的思维的自由,这就是一堂课留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5整个第二单元围绕“童年”这一主题展开讲述,第七课《祖父的园子》也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他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时期在祖父的园子里所看到的以及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所感受到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对于本篇文章的讲解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然后,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还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多使用这种词。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重点讲解这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让同学们从这些话中感受自由。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改进之处就是多多关注那些学习方面有待提高的学生,上课时多鼓励他们发言,从而使他们增长自信,并把成绩提上去。还有在讲解这篇略读课文时对生字词讲解的时间稍微有点短,可能有的学生没能记牢本篇文章的生字词。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取长补短,使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
文档为doc格式